文|邓浩志
降温两个月后,广州楼市再现回暖迹象
回暖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广州旧改拆迁补偿款逐步到位,带动近期“5区7片区”周边二手房成交量出现100%以上的增长,拿房票的拆迁户入场选房也已经贡献了1000套。在城市旧改带动下,拆迁所在区域楼市将被明显带动;
中美贸易不确定性开始有明显缓解。5月中之后,双方谈判获得了较大进展。据报道称大框架已经落实,目前正在拟定细节。关税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也带动了近期股市和楼市的乐观情绪;
楼盘年中冲刺优惠力度大。据统计,6月底最后一周,额外增加促销优惠政策的楼盘多达上百个。不少楼盘推出“限时折扣”促销,部分楼盘还推出特价单位,购房大礼包,提高渠道佣金,增加客户带看奖励等促销手段。刺激了客户到访量提高,也提升了前期观望客户的成交比例。
多个新盘集中入市。6月底最后一周的周末,黄埔未来城等4个全新项目入市,还有2个旧项目推出全新一期组团。大批新货入市,部分新盘更以低于周边在售项目的价格,采取低价抢市场的策略,也带动了市场一波成交。
五月楼市低迷,而淡季的6月却出现成交量明显上涨。这种反转既和市场变化的影响有关,也和经济大环境的突然大反转有关。抛开房企的销售政策,单从影响楼市的要素来看,其变化速度太快,后市越发难以准确预判。相比而言,主城区的刚改型产品或将继续维持强势。其他区域及初次置业产品等,可能随市场变化,持续有较大幅度的波动,时好时坏的。
2025年房企业绩排行榜公布
数据源于亚洲金融
2025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业绩排行榜揭示了以下几个趋势:
1、房企业绩整体继续下滑。
榜首的保利的业绩也只有1400亿,第十位的滨江只有500多亿,也就是说全年业绩1000亿基本就能进入前十了。而上半年100亿不到的房企居然有四家进入前50。这说明了什么呢?2021年千亿房企就有40多家,当时达到千亿才能勉强进入前50。总体上看,中国房地产业并没有见底,更谈不上企稳,2025年虽然有部分一线和强二线楼市复苏,但全国楼市的整体仍然是下行的。另外,从2025年上半年A股市场表现看,房地产股是所有行业中下跌幅度第三的行业,仅次于煤炭和食品饮料。
2、民企下滑速度依然大于国资房企。
去年排名前十的房企还有三家民企。今年上半年滨江勉强守在第十,龙湖已经跌出前十,唯绿城相对较稳,守在第二位。之前近7000亿的碧桂园,目前仅剩200多亿;4000多亿的融创,也仅剩200多亿。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所谓老板出事的新城控股,却因祸得福,也仅剩100亿出头。而之前一批千亿民营房企,诸如:富力,奥园,龙光,荣 盛,雅居乐等等,上半年业绩均只剩50亿上下,少于50亿的占绝对主导。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四大建筑央企(中建,中铁,中铁建,中交)分别有旗下7家企业入围前100,单中建就有4家。另外还有能建、中旅等一批有丰富施工经验,却并不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央企,它的排名不断上升,也说明了当下房地产业的总体趋势。
3、主业非房地产的企业并没有异军突起。
比如最近两年非常热的地方国企兜底拿地,地虽然大规模拿了,却并没有见大规模开发和销售。这两年拿地前50名中30多位是地方城投类公司,但销售排名前100中,却只有石家庄城发投集团等个别企业上榜。所以兜底之后怎么处置项目,相信是下一阶段各地方国企的大难题。
而上面所说的部分主业非房地产的施工类央企,虽然销售业绩有明显增加,但都是基于他们大规模拿项目的结果。而就我对华南和西南地区房地产市场的观察,这类企业在产品设计和营销安排上都存在较大的专业程度不足的问题。产品溢价率、项目利润水平也都明显低于周边竞品。这说明主业非房地产的企业要综合提升经营能力,仍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主要问题集中在管理权下放方面。
华夏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