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动作,从2021年底就开始暗中谋划,那会儿部队已经在边境附近密集部署,规模挺大的,超过10万兵力。那时俄罗斯公开向西方提出要求,要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还得确保乌克兰保持中立。这些要求其实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积累了好几年的矛盾基础,尤其是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之后,俄罗斯一直觉得西方在东欧的扩展太过火了。普京那阵子不断强调,乌克兰偏向西方,威胁到俄罗斯本身的安全缓冲区,但那些话更像是拿来谈判的筹码,实际背后的算盘却远不止于此。
到了2022年2月,俄罗斯正式开启了所谓的特别军事行动,兵力从多个方向突袭,目标主要是基辅和东部地区。官方最初说是为了实现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保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俄语居民,但没过多久,目标就变得更宏大,先是想解放这两个地区,然后逐步掌控更多的领土。军队一开始试图快速攻占基辅郊区,寻求迅速拿下首都,但遭遇抵抗后调整战术,转而把焦点放在东部的顿巴斯,那边资源丰富,有煤矿和工业基地,对俄罗斯的经济很重要。整个过程不只是简单的土地争夺,俄罗斯还在黑海增加了海军力度,把一些关键的航道掌控在手,从而确保能源出口不被堵住。
你瞧,其实早在2021年,这些布局就已经在暗中酝酿了。那会儿,俄罗斯就开始对北约施加压力,外交渠道上不断施压,12月还正式递交文件,要求调整北约的东扩政策,并让东欧的部队撤回来。这事情可不是空口说白话,部队一集结,俄罗斯还搞了大规模的演习,模拟对乌克兰的攻势,测试后勤保障和指挥流程。西方的情报机构那时候也留意到了这些动静,可反应迟钝,以为不过是些威吓的手段。结果一旦入侵打响,俄罗斯迅速攻占了赫尔松和扎波罗热部分区域,这些地方靠近黑海,地理位置极佳,能直接影响乌克兰的粮食出口,又关系到俄罗斯的石油运输线路。
到2022年下半年,战线基本稳住了,俄罗斯控制了乌克兰大约20%的面积,主要在东部和南方。不过,这时,普京的算盘开始逐渐浮现。俄罗斯没有急于全面推进,而是转向在国际舞台上拉拢盟友,中国、伊朗和北韩都加强了合作。伊朗提供了无人机,北韩则送来了炮弹,这些援助让俄罗斯的补给线变得更长,战场上的消耗也能持续下去。在联合国的发言中,普京一再强调国际秩序的不公,指出西方对俄罗斯的利益漠不关心,这不是抱怨,而是一种为日后外交铺路的策略。
到了2023年,战局变得胶着起来,俄罗斯在巴赫穆特和阿夫迪夫卡集中了大量兵力,虽然推进的速度不快,但动作稳扎稳打。西方不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支持,可俄罗斯也不甘示弱,通过能源出口进行反击,天然气的价格一路飙升,导致欧洲的经济局势变得紧张。这场冲突不仅仅是在打仗,俄罗斯还在利用这场战事转移西方的注意力。比如说,2023年,俄罗斯和中国签下了能源合作协议,绕过西方的制裁措施,把石油和天然气直接输送到亚洲市场。这一布局,其实早在2021年就开始了,那时俄罗斯就开始加强跟印度的贸易,印度成了俄油最大买家,占出口的35%。
到了2024年,俄罗斯的东部战线继续推进,占领了超过4000平方公里的领土,主要目标还是剩下的顿涅茨克地区。普京调整宪法,延长了任期之后,变得更加主动推动全球事务。他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批评美方的单边主义,强调多极化的国际格局,跟乌克兰战场上的行动相互呼应。俄罗斯的伤亡数字很高,估计到2025年夏天可能会突破百万人,但普京一点也没退缩,反而用核威慑改变游戏规则,暗示可能升级冲突,目的就是让西方不敢全力出手。同时,俄罗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影响力也在扩大,利用瓦格纳雇佣军的模式,为了换取资源提供安全保障。这一计划早在2021年就开始布局,冲突爆发后更是加快了节奏。
到了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针对能源基础设施发起反击,乌克兰的远程打击导致俄罗斯油气产量受到影响,不过借助盟友的缓冲,形势还算可以应付。普京的谈判立场悄然变化,不再追求无条件停火,而是边打边谈,重点是确保自己控制的领土。俄罗斯还在白俄罗斯展开Zapad-2025演习,利用当地的基础设施测试对欧洲方向的机动能力,这跟乌克兰战线上的布局紧密关联,体现出更大范围的战略部署。战场上,尽管俄方伤亡沉重,但通过动员和外援支援,依然维持着压力,乌克兰的防线被拉长,资源消耗也变得更加剧烈。
整个事情里头,乌克兰的冲突只是个表面现象,实际上从2021年起,俄罗斯就开始谋划要重塑国际格局。普京信心满满,认为拿下基辅就能拉开拆解西方主导秩序的序幕。俄罗斯的全球地位确实变了,南方国家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通过跟一些修正主义国家搞联盟,开始挑战美元的霸权。比如说,俄罗斯推动去美元化,在BRICS会议上就开始讨论用本币进行结算,这事儿从2021年峰会时就提上日程,到冲突之后变成现实。西方的制裁本想把俄罗斯孤立出去,可没想到反倒让它更依靠东方,能源出口还转给印度和中国,收入也没崩盘。
华夏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