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大学:四代学者的守护与传承 在中国西南的四川盆地,坐落着一所被誉为熊猫大学的高等学府——西华师范大学。这里汇聚着一群特殊的学者,他们用半个世纪的时光,默默守护着中国的国宝大熊猫。 大熊猫:穿越八百万年的活化石 大熊猫,这个黑白相间的可爱生灵,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约800万年。它们的身影不仅出现在现代人的视野中,更镌刻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西华师范大学副校长、大熊猫生态与保护科学家张泽钧教授介绍,早在汉代初期,《尔雅·释兽》中就有关于貘白豹的记载,经考证这正是古人对大熊猫的描述。1869年,法国传教士戴维在四川宝兴县首次科学发现大熊猫,这个神奇的物种从此走向世界舞台。 1870年,当第一只大熊猫标本在法国展出时,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张泽钧教授回忆道,它那标志性的黑眼圈、圆圆的耳朵,还有那憨态可掬的模样,让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个精致的玩具。正是这种独特的魅力,让大熊猫在1961年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会徽标志,成为跨越国界的自然保护象征。 胡锦矗: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
展开剩余51%科研轶事:与熊猫的亲密接触 在野外考察中,研究者们与熊猫的相遇往往充满惊喜与惊险。张泽钧教授回忆,2001年与胡锦矗教授在宝兴县考察时,年过七旬的胡教授依然亲自攀爬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面对满身蚂蟥还能幽默地说:我高血压,蚂蟥吸点血说不定还能缓解呢! 最让张教授难忘的是一只名叫喜悦的研究对象。它是我们第一只佩戴颈圈的大熊猫,性格特别温顺,现在还在佛坪保护区生活着。但并非所有相遇都如此温馨,2009年3月,张教授就曾因观察求偶熊猫而被追赶,最后不得不爬树躲避。那只熊猫在树下守了整整20分钟,我只能在树上和它对吼。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教授仍心有余悸。 从胡锦矗教授到今天的年轻学者,西华师范大学的熊猫人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不仅守护着这个古老物种的未来,更书写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传奇篇章。
发布于:天津市华夏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