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5年,全球还在从地缘紧张带来的余韵中挣扎着,美国却在另一条轨迹上越走越偏,不是因为战争,也不是因为制裁,更不是为了应付选举,而是一场悄无声息地、涉及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的“国家转型大调整”。
日前,知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以及多位重量级专家纷纷发出警示:曾经的国际秩序建立者,如今正逐渐变成体系中的“掠夺者”。
这可不是吓唬人,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儿,从经济政策到外交战略,从制度调整到全球影响力,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显现出来。如果国际社会还把美国当成那个“领头羊”,恐怕得重新调校一下方向盘了。
经济的角色反转:从发动机变成抽水机
要说过去几十年美国一直是推动全球化的发动机,现在它更像一台“巨大的抽水机”,专门把别人的钱财抽到自己口袋里头。
到2025年开头,特朗普政府又挥出了新一轮关税大棒,范围之广、税率之高,连以前的政府官员都觉得“吓一跳”。欧洲的汽车,亚洲的电子产品,甚至是美企在海外建厂的产品,都难免被“波及”。
这些高关税表面上是为了保护美国制造业,其实更像是一场“全球财富转移”的一环。
美国用行政手段硬扛着调整贸易体系,把成本转移给合作伙伴,把通货膨胀带到别的国家,自己则暂时享受一些好处。这不像是真正的谈判,更像是靠国家的实力打一场结构性的掠夺战。
与此同时,美国财政方面也在玩“打白条”的把戏。那所谓的“大美丽法案”一旦通过国会,债务上限就被撑高了,不过追加的预算主要还是花在了军费和边境墙这些典型的政治象征性项目上。
在7月公布的报告里,国会预算办公室提到,美国联邦债务已经超出了GDP的145%,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越发快了。
将来,这笔债务该由谁来还呢?很大可能是手握美元资产的全球持有人,比如发展中国家的央行和普通美国民众。换句话说,美国靠举债来花钱,把未来的风险都打包成了一颗“全球炸弹”。
更奇怪的是,经济指标也变得越来越不可靠。到2025年5月,特朗普直接把劳工统计局的一些核心技术人员给免职了,说是“就业数据不可信”。
新上任的官员更偏向“直觉”和“群众情绪”,不太关注那些冷冰冰的数字。这么搞,让人真搞不懂——一个连自己经济状况都不愿意面对的国家,它的政策还能靠得住多少科学依据呀?
比较有意思的是那所谓的“效率革命”,特朗普把马斯克派去搞“政府效率部”,听起来就像是硅谷的风,把科技气息带进了华盛顿。
没多久,这场变革就走偏了,大量的政府项目都外包到和马斯克关系紧密的企业,合同审批变得含糊不清,利益输送的苗头也很明显。
本来承诺的是“精兵简政”,结果却变成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不再是改革,而像是在用制度的外皮掩盖着资源的吞并。
外交操作变脸:从盟友领袖到政策赌徒
美国的外交策略也变得像玩赌场一样了,说的不是长远的战略思路,而是看手头有没有筹码。
也门战场无疑成了个典型例子,从2025年2月开始,美军对胡塞武装搞了一连串持续多月的空袭,每次都打得气势挺足,宣传也热火朝天,直播、记者团队、推特战报啥的一个不少。
不过说实话,结果反倒不尽如人意,胡塞武装还是把大片地方捂得死死的,冲突不仅没见好转,反倒引发了更多反美情绪。这场所谓的军事表演,更像是个政治秀场,而不是为了中东的稳固,搞得地区的长期乱局反倒变得更加难要收拾。
更让大家觉得尴尬的是,美国对自己盟友的态度也变得让人狐疑不解。乌克兰那边的战事一天天紧张,美国却在援助态度上不停摇摆,一会儿说要“坚定不移地支持”,一会儿又强调“这事儿不是咱们的战争”。
这种忽冷忽热的作风让欧洲盟友都摸不着头脑,北约内部也出现了裂缝。法国总统甚至直言“欧洲地建起自己的安全保障体系”,这在以前完全说不出口。
当美国把盟友当作谈判的筹码,那信任就不再是纽带了,而变成了一次性用品,随时可以抛弃。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美国竟然对全球公共资源虎视眈眈,国内突然有人提出要“重新考虑”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虽然巴拿马政府一再否认有任何谈判在进行中,但美国媒体却铺天盖地炒作“运河安全”的问题。
那句让人既无奈又好笑的“买格陵兰岛”,竟然又被特朗普提了起来。
尽管丹麦方面立刻拒绝了这个提议,但从中反映出一种让人觉得不舒服的旧帝国观念:土地可以用钱来换,人家的主权也能变成谈判的筹码。
这种想法早就跟现在的国际秩序不大便,可偏偏被包装成“增加资源储备”的战略考虑,让人感觉挺担心的。
规则悄然重写:全球体系的隐形塌陷
一旦一个规模巨大的国家开始用“掠夺者”思维来行动,整个世界的秩序就变得不稳当了。美国的策略不再像之前那样是个别的“特别情况”,而是对整个规则体系的全面侵蚀。
美国一再拿关税这根大棒敲下来,搞得好多国家都得重新动手安排产业布局。大批企业被压着走,只能迁移、拆解、重新搭建供应链。这不是正常的经济升级,只能说是被逼着改造,花的代价还特大。
这些费用最后都算到消费者身上,全球买单。美国就像是在世界范围内“暗中收税”,一边吹着自由市场,一边硬生生地改规则,搞得大家困扰不已。
本来,世界贸易组织是个调和全球贸易的中立平台,可如今,却被美国不断拉拢边缘化。特朗普政府反复阻挠上诉机构新成员的任命,让这个机构差点儿陷入“瘫痪”状态。
这一下子打击了国际社会处理贸易纷争的实力,逼得各国纷纷转向双边谈判或区域协议,世界合作的根基正在变得不那么稳固。
遇到这种情况,全球也纷纷“避险”起来:欧洲赶紧推进战略自主的计划,日本在推动供应链多样化,拉美国家则试图降低对美元融资的依赖。
就算短时间里会有一些阵痛感觉,但这个趋势已经成定局。过去几十年由美国牵头的国际格局,现在正朝着“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不再是靠一个核心,而是多极并存的局面。
弗里德曼提到的“大解体”,不仅意味着美国内部制度的崩塌,也代表一个超级大国逐渐脱离国际责任,转向单纯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当全球的主旋律开始产生不同声音,整个合唱团的节拍自然就会乱成一锅粥。
国际社会不能再等奇迹的降临,只能在不确定的局势里自己动手,调整状态,重新找到稳定的锚点,打造一个不再依赖某个国家善意的全球新秩序。毕竟,现在的沉默,也许就是明天失控的前奏。
华夏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